形全精復,與天為一

不同於西方哲學史,《莊子》你可以把它當做哲理讀,也可以當文學讀,而且每次讀都能從故事和文字中體會到新的想法,其中《莊子》里最有趣、寓言故事最多的一篇是《莊子·達生篇》,也是我印象里很深的一篇,比如說人們常說的「呆若木雞」、「津人操舟」、「醉者駕車」等等成語就出自這篇,其中「達」指的是通曉通達,「生」指的是生存、生命和人生,合起來達生所要表達的就是怎麽才能獲得更好,達生在我理解看來除了頗有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之外,讓我聯想到了西方著名哲學家帕斯卡提出的「人是會思考的蘆葦」、「以宇宙利用空間把我包圍,而我依賴思維包圍宇宙」,以無限來看人類等於無,但相對於無,人類又是全部,亦即處於無和全體之間。所以帕斯卡說出了那句「會思考的蘆葦,所以比宇宙還要偉大」,這何嘗不是兩千年前《莊子·達生》所說之意呀。
在《莊子·達生》開篇就說道,「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即真正懂得生命真相的人不會去追求生命所不需要的東西,真正明白命運真相的人不會去追求命運所達不到的目標。莊子說這樣的人自然的稟賦被完全的保住了,精神狀態也沒有損耗,萬物都沒有辦法侵害他。達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通達生命的意義的意思,體現了一種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那這種智慧到底是什麽?
莊子給出了解釋,「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天地者, 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即保全形體的健全和精神的飽滿,與道合一。形神不損,就能順應世間變化,最後歸於自然。這時候馬上有人要跳出來說這種「與大自然合二為一」的論調太誇張,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所謂大道至簡,更多需要修心相悟,莊子講的四個字形、全、精、復,就是要懂得保全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身體的完整性,讓身體和精神都不受外界的幹擾。那這種境界又該如何才能達到呢?莊子給我們講了幾個故事。
莊子說,一個喝醉酒的人從馬車上滾了下來,雖然會受點傷,但是不會被摔死。喝醉酒的人身體與他人一樣,雖然受了傷但卻不一樣。這是因為他們的精神處於整合的狀態,坐車的時候沒有知覺,墜車的時候也沒有知覺。他們在面對危險甚至死亡的時候,情緒沒有進入他們的內心。意思是說,他們在面對危險的時候,內心沒有害怕恐懼這些情緒所幹擾。因為喝醉了沒有知覺,反而讓精神得到了保全,讓自己免受傷害,就是莊子說的神全的狀態,就是精神沒有被幹擾的狀態。
莊子接著說,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正常情況下,當我們面對風險和困難的時候,恐懼、害怕、緊張這些情緒就會隨之而來,而這些情緒,我們的精神慌亂,反而會讓我們不能專註於應對風險。心無雜念,往往才是最後的贏家,這就是神全的意義和價值。莊子說,棄世則行不勞,遺生則精,不虧負刑全軍覆,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菏澤成體,散則成死,行經不虧,是謂能以。輕而又輕,凡以相天。意思是說,拋棄世俗的是形體,就不會受了勞累,遺忘生命,那麽精神就不會虧盈。形體健全,精神飽滿,就能與天道合一,形體和精神不虧損,就能夠順應世界萬物各種變化。這就是所謂的賦形全精,復與天為一。關於形全精復的境界,莊子還講了幾個其他的故事,比如金人操舟等等。
老子曾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人往往太看重外物了,而有所顧忌,故而心懷畏懼。所以說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思想必定會笨拙。莊子說,凡外重者內拙,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的常見。為什麽越到關鍵的時候發揮越失常?這正是因為越到關鍵和緊張的時候,心里的壓力就越大,同時心里的想法也越多,太在乎結果和輸贏,反而很難做到心無雜念,這就是反外重者內酌的道理,莊子又在《莊子·知北遊》中說道,「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所以我們要學會去除外界的幹擾,去除自身虛浮驕妄。
另一則故事則是著名的「呆若木雞」,這個詞語其實是個褒義詞,故事說的是齊國訓雞專家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馴了十天,周宣王問他:「我的鬥雞馴好了嗎?可以拿去跟別的鬥了嗎?」紀渻子說:「還早著呢。它現在還昂頭挺胸,趾高氣揚,一幅不可一世的樣子,不能跟別的雞鬥!」過了十天,周宣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是不行。它現在聽到響動,或者看見什麽活動的東西,就會有回應。這種狀態還不理想。」又過了十天,周宣王等不及了,派人來催。紀渻子說:「不要急,不要急。火候還不夠。它現在還是有脾氣,會瞪著眼睛怒視呢。」十天之後,紀渻子把馴好的鬥雞獻給周宣王,說:「這雞差不多可以了。現在它已達到神情凝寂的境界,無論別的雞怎麽叫喚舞動,這只雞也會無動於衷了。讓它上場試試看吧!」周宣王讓這只雞跟別的鬥雞鬥。果然,不論別的雞怎樣氣勢洶洶,這只雞都不為所動,呆呆地像只木頭雞一樣。不等它有什麽動作,別的雞都嚇跑了。這就是呆若木雞的故事。
這個故事非常的形象,這讓我想到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八章曾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動不傷。這才是靜心澄念、形神合一的狀態,呆若木雞才是最完美的狀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這只雞符合莊子心目中的標準。而在現在,呆若木雞也常被投資界視為一種境界。
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在《思想錄》中,帕斯卡用蘆葦比喻人類很脆弱,如蘆葦那般一折就斷,但是蘆葦的思考則能包含整個宇宙,故人類是即渺小又偉大的存在,帕斯卡進而說,人類不管多麽悲慘,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註意力,對外在的變化視若無睹,而內在的情緒十分專註,這種狀態就像我們說陷入心流的閱讀或者深度思考,這也正是莊子的形神合一的狀態。在《莊子·達生》中,莊子說只有我們完全做到了不被外在所幹擾,而且保持住了精神,全神貫註的時候,就好像與周圍的環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是最好的狀態。這樣的人,自然的稟賦被完全的保住了,精神狀態也沒有損耗,萬物都沒有辦法侵害他,即形全精復,與天為一。這是我們學習與工作中所應當向往的境界,當我們承受著思想的包袱和枷鎖,不妨靜下心來,正視人生的課題,形全精復,做一顆會思考的蘆葦包容宇宙,不再迷失自己,養的此心不動,乃術爾。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