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孔子和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刻起似乎就有了煩惱,人們每當談起幸福,不禁茫然,幸福更像是現代人生活中的稀缺品,或者就像康德說的那樣:「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
英國哲學家休謨說過:「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於獲得幸福」,在當今的信息洪流中,人類文明社會認知幸福進而獲得幸福,更是一件富有哲學討論意義的話題,不光人們熟知的康德休謨談到幸福,還有塞涅卡、亞里士多德、羅素、叔本華等等,其中有一個哲學家很值得一提,專門寫了本關於幸福的隨筆集,他的名字叫阿蘭,本名埃米爾一奧古斯特沙爾捷他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任教時,時常撰寫一些短篇文章,這些短文集結成書,名為《幸福散論》,阿蘭的學生同時也是著名的傳記學家一一莫洛亞認為這是世界上最美的書之一,可比肩《蒙田隨筆》,阿蘭在書中表示為什麽人總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時常認為幸福來自外界,比如找到女朋友了或者是中大獎了,而不去思考事物的本相,如果人們僅看到事物的本相而不去出力改變它,那麽人們有理由悲觀。因為人間的事情只要無人照管,便立即向最壞的方向發展。例如有人不加控製地發脾氣,他馬上變得兇惡、不幸。這是由我們身體的構造決定的:只要我們不再監視、不再管理自己的身體,它便馬上運轉不靈。阿蘭曾說人生的秘訣是:「不要為自己的決定或工作同自己的內心鬥爭」「不爭執、順利做」。他說人們想要獲得幸福,卻不積極去達成目標,阿蘭認為,人不努力才會不幸,並說出著名的「你有幸福的義務」,所以一定要幸福。此外,人對憑空得到的快樂很快就會厭倦,憑一己之力得到的幸福才會格外喜悅、珍惜。最重要的是人是喜好行動、有征服欲的,所以無須忍耐討厭的事,努力向前邁進就對了,這就是營造好心情的基礎。阿蘭還主張,吃一點兒苦的人生是比較好的,不要選擇走太平順的路。
除了用實際行動、努力邁進,阿蘭還認為幸福也是對他人應盡的義務,從「不要抱怨,對人親切」開始營造好心情,「微笑」對待他人,好心情就會變成禮貌,接著影響他人和外界。阿蘭認為「情緒這種東西不好」,但這是可以靠意誌控製的,《幸福散論》對於如何不受感情與情緒影響有許多的介紹。比如說,「首先,人會在自己里面製造晴天和暴風雨。」如果放任不管,心情當然會不好。另外,阿蘭強調不愉快的原因與其說是精神性的,不如說主要是生理失調,因此他主張控製並鍛煉肉體以統禦心靈。「某人焦躁或生氣,常常是因為他一直站著不動
入阿蘭認為這時候「就要趕快拿椅子給他坐」。人有時會覺得幸福,有時會感到不幸,理由雖然不是很重要,但都是生理因素較多,所以若能註意健康、保持心情平靜,大部分的煩惱都可消除。
在阿蘭對幸福的思想中,保持滿足的心境,用體貼、親切、開朗的態度向對方致意或微笑是很重要的。若能「多微笑、用溫柔的語言、時常表達感謝、對人冷淡的笨蛋也要親切以待」,好心情就會包圍你。不要一下雨就想路會充滿泥濘,要想的是下雨路就會被洗凈,清爽舒適,是,要一直維持積極正面的思考很困難,所以想得到李福就必須做某種程度的修煉,還要有得到幸福的決心。同時,任何幸福在本質上都具有詩意,而詩意意味著行動,任何行動取得真正的標誌是人們懂得從中得到樂趣,另外就像笛卡爾所說,最壞的事情就是猶豫不決,要學會當機立斷。
幸福確實是一個復雜且主觀的概念,不同文化對幸福的理解有不同亦有同,不禁讓我想起孔子在論語中也曾表達過自己對幸福的看法,在《論語·憲問第十四》中:「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修己以安人。」曰:體己以安百姓。亮舜其猶病諸。」這段話大致意思就是子路問孔子如何提升幸福感,孔子說只要做好自己對得起自己就可以了。子路繼續問,難道幸福就這麽簡單嗎?孔子繼續說,提高自己的休養後,善待他人幫助他人。使得別人快樂幸福就可以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成為了傳世名言,與《禮記·大學》八德目相呼應,而時常暴躁的子路的平生結合這段話不可不嘆息,孔子另說「飲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賤,於我如浮雲。」在幸福這個話題上,孔子最贊賞顏回,他稱贊其「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雖缺衣少食,家境貧窮,但絲毫不影響顏回的自得其樂。
「修己以敬」正是現代積極心理學的觀點,修心讓自己擁有體驗福的能力,不要老是抱怨,內心貧瘠的人不能體驗到幸福快樂,更無從「修己」,在積極心理學中,「修己以安人」與積極心理學研究吻合,「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世界上幸福感排名前列的人,與其他人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擁有更溫暖親切的人際關系,幫助別人,成人之美,也是成全自己的幸福呀。「修己以安百姓」其實十年金价不難理解,人要是覺得生活過得如何,取決於人們如何想象問題,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心態是幸福的源泉,積極行動起來,以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獲得幸福。如此說來,孔子故總結幸福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即遠離憂郁、焦慮、恐懼。積極的態度,做好自己的同時,也讓眾人快樂。即孔老夫子所說的「修己已安人」之境界。
如此看來,西方的阿蘭和東方的孔子確實在幸福觀上很多觀點是不謀而合的,倒是十分有趣了,其實寫道此處時,腦海中突然想起中學時候讀的《幽夢小語》,張潮在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啊!每看此話我常驚嘆張潮所言甚秒啊!這何嘗不就是我的幸福觀啊!至於幸福難尋心中明鏡已有答案,我們尋找幸福的時候,不妨暫時放慢腳步,從內心審視下自己,就如《理想國》中說過的那樣,「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我們總是東張西望,人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願以償的原因。」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