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符號竟然貶值了!

前兩天和朋友聊到一個蠻有趣的「概念」——「標點符號貶值」。
簡單來說,就是如今很多自媒體為了吸引用戶流量、通過標題黨吸睛用戶提高點擊率,很愛在標題里使用大量的「!」符號,比如:《震驚!家里有這三種東西很危險!》大量使用感嘆號,確實能提高標題里某種驚訝、震驚、驚喜、重要性的程度。但放眼看去,如今大多數的自媒體都已經約定俗成,認為標題中帶有感嘆號,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用戶「閱讀習慣」。
就在剛剛!我打開了自己的微信,看了看微信公眾號這幾天由不同平臺推送的圖文,竟然有這麽多標題都用了感嘆號!
一般來說,政務信息的發布平臺真的很愛用感嘆號。仿佛沒有感嘆號,就無法吸引用戶點擊查看他們明知道是一大堆廢話的政務信息;其次,是一些營銷性質非常明顯的黄金圖文,也很愛用感嘆號,他們喜歡在標題部分就把氣氛先煽動起來,誘使用戶點進圖文,以提高軟廣圖文的點擊率。除此之外,那些沒有感嘆號、問號的圖文標題,雖然少了些「氣勢」,但內容本身並沒有因為標題不夠吸睛而大大失色。
這即是一種「標點符號貶值」。感嘆號原本用於句尾,以表示驚訝、感嘆或號嘆;強烈的祈使句、強烈的反問句也可以在句尾使用感嘆號,以體現比一般祈使句、反問句更富有的情緒色彩。
我在現實不是一個善於表達情緒的人,所以在寫作時,可以讓我有機會釋放隱藏的人格。但我也很少會大篇幅地使用感嘆號。一個原因是按照傳統文學的「約定俗成」,過分使用感嘆號是一種禁忌。因為它過分地釋放文字展示的某種情感,在一些國家感嘆號的過分使用甚至被視為「創作惡劣」;另一方面,我的內核畢竟還是一個男性,根據研究表明,事實上女性因為情緒更為豐富,比起男性在寫作當中更喜歡使用感嘆號。(無意挑戰女權)
為此,我找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本來研究自己的「感嘆號通脹情況」。以我上一次完成的五百日寫作為例,共計1,500篇文章、1,537,378個字,以常用的逗號、句號、省略號、問號以及感嘆號作為樣本,統計如下表:
符號    計數    符號占比    排除「逗號」的文末符號占比
逗號    77,060    77%    –
句號    17,397    17%    79%
省略號    957    0.9%    4%
問號    2,456    2.4%    11.1%
感嘆號    1,154    1.1%    5%
統計求和    99,024    –    排除逗號:21,964
當然,上一次五百日寫作大部分內容都是信馬由韁以意識流為主,明顯看得出我在使用逗號方面,非常不規範。排除這個異常數值,我在對使用感嘆號還是非常克製的。對我而言,但凡必須要用到感嘆號的句式,其內容本身一定是帶有某種強烈的情緒。所以一旦要用上感嘆號作為結尾,就必然會是某種情緒的飽和和溢出。對於我個人而言,如果我在寫作中濫用感嘆號,帶來的結果必然是某些文字所要傳遞的情緒會因此「貶值」的情況。
舉個例子,在送丈夫遠行的在月臺上,從妻子嘴里說出的「我愛你。」、「我愛你……」和「我愛你!」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情緒,甚至會因為這三個符號的使用不同,而推展出三種完全不同的故事。
「我愛你。」看上去沒有情緒,但可能已經飽含了妻子對丈夫的感情,雖然只是一次普通的分別,不過這句話已經可以交代兩個人的關系了。然而,這句話也可以不飽含任何的情緒,它是一句客套的告白,她其實已經知道丈夫所謂的出差,只不過是去他在異地的另一個家庭,仿佛是見平行世界的另一個自己。她的那句「我愛你」沒有任何的實意,不過是她在當下唯一能想到的臺詞,妄想它是一句魔咒,能讓他就此停下背叛的腳步,回到那個她已經不再奢求的曾經——直到男人頭也不回地上車,她才意識到那確實是一句魔咒,但懲罰的是她自己。
「我愛你……」或許是在丈夫轉身離開之後,妻子對著空氣說的,這個時候空氣里已經能聞到隱約的硝煙味。她的那句我愛你聲音太小了,甚至十萬英尺以外一枚剛落在戰場上的炮彈爆炸的聲音,都可以蓋過這個女人的喃喃自語。丈夫答應她,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結束,他一定第一時間回到她身邊。所以,她本想用一句「我愛你」作為對這個約定的簽署方式,她現在後悔了,那句「我愛你」根本就沒來得及被簽署在這個根本不可能履行的契約之上。不知為何——是她自己說服了自己,她意識到丈夫在轉身離開的那一刻,他就違約了。
「我愛你!」是妻子朝著丈夫離開的背影大聲喊出的最後一句話,因為這句話,丈夫停下來他的腳步,整個世界也因為這句話而靜止。但丈夫並沒有回頭,他伸出右手,有點不知所措。他先是比劃了一個OK的手勢,但自己又駁回了這個動作,改為捏拳後,又馬上駁回這個動作。那只手好像不被他控製一樣,在空中胡亂地切換著手勢,最後他揮了兩下——示意那是最後的永別。隨後他便上了那輛空蕩蕩的列車。丈夫信守了那個奇怪的承諾:不允許回頭、不允許出聲、不允許留在這里。只有完成了這三個承諾,他才能順利地進入死亡的輪回,否則他們兩人無法在下一輩子再次相遇。
當然,這是我根據這三種符號,在腦海里上演的三種劇情,符號賦予了文字擁有感情,而感情又推進了劇情的發展。如果按照「程序設定」,是因為此時此刻上演的劇情需要何種情感,所以才需要考量最終呈現在文末的那個標點符號。
小時候學寫作文的時候,文章最後一個標點符號也是課程內容之一。句號是陳述的結尾,鏗鏘有力的結尾,讓故事終結在一個閉環的圓圈之中。但它似乎又預示著某種循環,故事的最終即是伊始;逗號是一句話還未說完。我用過逗號的結尾,因為想要表達那個主人翁還有一半話沒有說出來,因為他的話語被呼嘯而過的列車打斷了,當然這個設計被老師扣分了;問號用在作文的結尾時,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把問題回拋給讀者,順帶打醒了他們;感嘆號用在作文的結尾,一定得是當情緒堆疊到最終的高潮,否則它的出現會因為突兀而讓人覺得「無病呻吟」;省略號是學習作文的時代最愛用的,它表示故事未完待續,留在無限的遐想給讀者,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進展故事,但又猜不到最終的結尾到底會如何。
很多文學大師的作品里,一個標點符號的微妙變化,即是一個劇情走向另一個分支的關鍵。標點符號為文字所要傳遞的情緒和虛構類小說的進展賦值,因為「稀缺」,所以才讓那一句難得用到的感嘆號句式,擁有了在全文起到關鍵作用的「價值」。
不過很可惜,如今它們在不停貶值。這個快消文化的時代,標點符號的效用已經完全脫離了原本的意義。鋪天蓋地的感嘆號,或者說標題里必須添加感嘆號,才能讓它擁有可以被正確送達至用戶同時讓用戶覺得「有必要點開」的功能。
再這樣「貶值」下去,感嘆號的通貨膨脹遲早讓人們對它產生麻木情緒。
求求你們點開看!——標題黨。
求求你們點開看!!!——營銷軟廣。
求求你們點開看!!!!!——你有病嗎?——但它可能說的是真的想讓你看見的。
    我在這一輪的五百日寫作中,竟然一個帶有感嘆號的題目都沒有用過,所以我決定寫到這里,把標題修改成有感嘆號的!(原標題:標點符號貶值與通脹)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