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不在故事

我過去喜歡網絡流行小說,現在口味改變要從近一年前開始說起。
拜幼年那箱《中學生名著導讀》和《意林》出版精品叢書所賜的底子,我看嚴肅或者通俗文學讀本可以保持平常心,讀工具書雖然情緒易怒但好歹也能不睡。
只是書看得多了,許多處於迷茫期新讀者的煩惱同樣應運而生,我不知道自己該讀什麽,又什麽都想讀,即使作出系統規劃下一秒也會扔進垃圾簍,至於按圖索驥法,我能說我好不容易喜歡上的作者大部分出完幾本就隱遁了或者系列作品質量陡崩嗎?
借著這個由頭,我想,要是有人要求讀者們列出書單,那麽肯定有分門別類,井井有條者,也有像我一樣不堪忍睹,閉目皆黯的邋遢讀者。如今我特地將腦子清理一番,為的是仔細想想一年來到底收獲如何,現在多少有些明了,在我貧瘠的個人圖書館裏,雖然種類豐富,數量稀少,可至少也有一類別於我個人而言稱得上驕傲,那就是懸疑/推理小說。
從這點你也許能看出我稱不上什麽專業讀者,讀得多卻未成系統,也弄不懂什麽本格推理和懸疑恐怖的區別,頂多只能分清主角到底是偵探,警察,法醫還是連環殺人犯,他或她到底喜歡殺人還是救人,在理論分析流(如《首席女法醫》)和直覺追蹤流(如《暗夜噩夢戴克斯特》)哪一方站隊,或者兩邊都摻一腳。
我童年和青年影響最大的啟蒙作品一個是《福爾摩斯》一個是《漢尼拔》,對於現實細節和心理描繪都有比較較真和挑剔的一面,因此看待普通的懸疑小說多少有些過於吹毛求疵。這本《浪花少年偵探團》我個人很喜歡,但不是讀者對一本書的喜歡而是讀者對一個角色的喜歡。《浪花》所塑造的女性教師主角竹內忍,生性帶有大阪人的爽朗豪放的她,是那種經常會做出忍俊不禁的脫線事情,在推理時刻又突然帥氣起來的可愛角色。而且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忍老師不屈從於他人眼光,自由獨立地選擇事業進步放棄直接回歸家庭的女性形象,對於現在還年輕的我來說充滿了魅力。
不過單就小說來講,相比於東野圭吾後期的一些作品,這部《浪花少年偵探團》著實生嫩,哪怕敘事流暢、語言偶見閃光,豆瓣上超過7分的評分也略微水分稍足,若刨去東野情懷和主角喜愛加成,6分到六點五左右大概差不多。另一方面,這種一個作家在不同時間段翻天覆地的蛻變,確實是令人驚異,如果一開始不知道作者去讀,我大概也猜不到它是東野圭吾寫的。
我在昨晚翻了一遍《浪花》,兩個小時讀完,整本書字數不多,被五個短故事串連而成,以時間跨度推移。因為此前曾了解浪花的前身一直在雜誌連載,之後才集結成冊,所以對於這本書裏故事與故事間並不強的聯系有了心理準備,當然,作為讀者而言多少還是希望能預見「什麽每個看似獨立但放在一起頓生原來如此」之類的驚喜,或者有令人喜聞樂見的幕後boss、大陰謀、扭曲人性摻雜其中。
而《浪花》給我的感覺有點復雜,它在風格上有一點早期《三色貓》的影子,那種日式風格濃郁的幽默推理作品,謎題也談不上精妙,比起看小說更像看情景劇,一個一個線索埋下去,人物「嘩」一下腦筋開動,然後輔以解釋,真相大白。讓我覺得那些人說《浪花》像看女版《名偵探柯南》倒也不是無根據的說笑,何況它後來也的確被改編成了電視劇播出。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浪花少年偵探團》擁有的地域性幽默色彩,其中書名「浪花」二字其實是作者將大阪舊稱變換了下漢字寫法的作家心機,而本來大量使用的大阪方言大概也因為翻譯失去了願意,令外國讀者有get不到梗的遺憾,不過索性文字簡單易讀,若你僅僅作為閑暇時光的娛樂消耗之作倒也足夠了,喜歡層層復雜剖析的讀者可以考慮東野圭吾其他作品。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