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皇追擊、從容撤退

今天的標題沒有特別強調什麽,只是想要表達中文詞組在不同情形下會產生完全不同效果的「博大精深」,如有冒犯請考慮一下是不是不太適合閱讀這個博客。
今天的文章應該和昨天的《標點符號的貶值與通貨》屬於姊妹篇,是最近關於簡體中文媒體、自媒體發展到如今這個「盛世畸形」的思考。畢竟我曾經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標題黨、勁爆話題來吸引閱讀流量的人,同時我也堅持自媒體「必須」采用「製造恐慌」、「提出問題但又絕對不給解決辦法」等手段設計賣點。所以我也算是蛇鼠一窩過的家夥,來說這里面的骯臟自然也是有資格。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先請你選出以下哪一個是這個世界上最堅硬的存在:
    A、鉆石
    B、高中生在意淫女老師時的雞兒
    C、前幾天矢口否認嫖娼事實的李易峰之嘴
    D、俄羅斯在俄烏戰爭前線潰敗撤退時的簡體中文親俄媒體
答案其實在標題里已經被公布了,至少到今天,你用這個關鍵詞反過去搜索簡體中文的網絡媒體,你仍然看到以此為題的新聞,一時之間我甚至分不清他們到底是在高級黑還是在低級紅。
私以為,可以將中文「博大精深」的樂趣拆分為靜態、動態和變態三種情況:
靜態的樂趣,是一些詞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解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釋。這一點,我在《簡繁之爭》里有提到過,簡體中文讓很多原始的繁體中文失去了原本的「樂趣」,但同時也增加了「幹妹妹」和「幹妹妹」這樣的意外趣味。加之簡體中文的網絡的嚴苛審查製度,一些詞的某一方面的解釋並不被允許,所以這個詞也會被跟著屏蔽,而這個詞原本的另一些「不敏感」的解釋也會隨即消失,所以大家只能想到用別的詞來作為代替。這種「靜態」是一種對內收緊的模式,但相反「靜態」的文字樂趣有時候還會對外擴張。比如之前百度貼吧緊急規範「傻逼」的「正確使用方法」,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用「傘兵」來代替「傻逼」這個詞,這種擴張是因為審查製度的對內收緊必然出現的一種詞語間的「詞義汙染」。
動態的樂趣,是對詞語的「再定義」。我在《說B》和《不允許的多重含義》里聊到過,所謂的動態,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和事件的進展,一些詞原本沒有「羞辱」的含義,但隨著人們的過分解讀和拆解,讓這些詞有了多重含義,所以自媒體為了能在隨時可能觸碰敏感風控的簡體中文環境之生存,便學會了「自我閹割」。自我審查必然導致可用詞匯量急劇壓縮,因為擔心自己會因為使用一個新詞而觸發無法預估的敏感封控,所以大家寧願使用「公共認知」的詞匯,這些詞即然能在社交媒體大批量、重復出現,是因為它們通過了脫敏測試。畢竟誰都預料不到「學習不好」和「小學畢業」竟然也是敏感詞。
剛才提到的「動態」是一種消亡,「動態」還有另一種樂趣,即誕生。中文字的博大精深跟流水一樣,人們不可能把敏感詞「堵」幹凈,就算敏感詞被抹殺,也保不齊人們還會保留「見這個洞就想操」想象力,但好在,中文跟水一樣是可以疏導它的流向。創造新詞變成了掌握著最終解釋權的主體更愛用的手段,比如把「裁員」說成是「畢業」,把「封控」說成是「靜態管理」——只要詞兒說得好聽,人們就好像會忽視這個詞原本「牙磣」的含義。
而所謂變態的樂趣,並不是指「變態」這種人物特性。你看,在看到「變態」這個詞的時候,你就預設了這個詞的詞性呢?就好比是初中學到蝌蚪變成青蛙的「變態」一樣,總會在同學間引笑。這便是中文的樂趣,這里的變態是當這個詞放在不同的語境之下會有完全不同的含義,甚至有些詞的貶義會覆蓋原本的褒義;對於強調對與錯的人,更難客觀理性地對待一個中性的詞組;同時詞組與詞組之間不同組合,又會有完全不同的情緒和意圖表現出來。
比如標題所提到的「倉皇追擊」和「從容撤退」。這兩組詞的搭配總覺得哪里怪怪的,但作為親俄的簡體中文媒體來說,這大概是他們的「最後底線」。雖然俄羅斯確實在俄烏戰場暫時失利不得不撤退,但在氣勢和文字邏輯上是不能徹底「輸掉」的。倉皇明顯對應的是失敗和撤退,但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巨大的bug,撤退的竟然是俄羅斯軍隊,那麽這個程序馬上就會修正——我可以承認事實,但在氣勢上不能輸。
正常人看到這兩個生拉硬扯對掉了詞性的詞組,當然會覺得可笑,但對於不肯接受事實的時局關註者,一個詞用得好壞甚至可以讓他們麻痹自己無視現實——比如「失蹤」比起「失聯」來說像是在詛咒那些受害者,一定會死無葬生之地一樣——但是如果新聞里用了「失聯」這個詞,那些因為城市內澇淹死在地鐵站的生命就能活過來了嗎?
前幾天我提到過,我過去寫過很多檢討,所以在寫檢討的過程中我對自己也有許多相較於其他同學更高的要求——如果翻來覆去總是用「深刻認識到錯誤」、「將來積極改正」來寫檢討,就連我自己也覺得索然乏味,就更不應該把寫檢討當成是一種樂趣。
從靜態而言,同一個錯總犯,讓老師惱火不說,也讓我多少有點心虛。所以如何將同一個翻來覆去的錯誤找不同的詞語進行定義,馬虎和大意可以是一樣的詞,也可以因為在設定在了「審題不謹慎」和「進度落後心態不穩定」不同的情形下,體現出犯錯的原因完全不同。
以動態來看,明明承諾的「改正」並沒有做到,如何再說服老師(當然更重要是說服自己)一次,讓他相信我不會再犯。那就要學會「舊詞兒新說」,如何保證上課不說話,上一次寫的是「管好自己」下次就要寫「拒絕誘惑」,看上去他們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一種「克製」,但是細細品味,你會發現「管好自己」說的是由於自身原因,而出現了失控的情況;但是「拒絕誘惑」明顯表達出導致失控的原因是來自客觀原因,比如同學勾引我上課說話。兩種情況會推導出完全不同的兩種檢討風格——前者是卑微地檢討自己,後者是義正詞嚴地明哲保身。
什麽時候需要用到詞匯的「變態功能」呢?總結來說就是:輸的時候讓自己騙過自己覺得自己贏麻了。
我最不喜歡的檢討,是月考成績一下子掉個七八名的時候,特別還是上次好不容易擠進了前十。這個時候老師很喜歡讓我寫非常深刻的檢討,就好像我寫了它就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我一開始也這樣覺得,是不是我認認真真寫個檢討,自己就真的成了好學生。
考了個中段班的成績,固然不是件光彩的事,所以這個時候的檢討,就要學會變通,讓原本輸的局面變成一種贏——我曾考過第七名,不是我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只要在檢討里揪著「我成功過」不停地說,就可以騙過自己,覺得自己再考一個第七名不是問題。當然,還要預判一種可能,如果老師和家長覺得我根本不是在檢討,而是在自我麻痹,那這個時候就要說——這是一種自信,雖然我輸了,但是我沒有輸掉自己的尊嚴,不然那個時候就是一個人真正的戰敗。
從容地撤退也是一種成功,誰叫進攻的人那麽倉皇追擊呢!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