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化

這篇文章會介紹我對於泛娛樂化的思考。所謂力從地起,任何國家如果嚴重泛娛樂化,最終導致的苦果也請接納。
1. 泛娛樂化的出處
泛娛樂化在wiki上是沒有定義的,在MBA智庫百科以及百度百科是有定義的,根據搜索,大概率這個出自中國。在互聯網上能找到的最早提出這個詞語出自一片2002年7月30日發布的一篇論文,名字叫《寶貝、媒體寶貝及泛娛樂化》。
來自吳兆仁和楊如春兩位南京師範大學的新聞學研究生之手,發表在《中國記者》2002年期刊。
現在看來,這兩位研究者可真的是一針見血。 但是這個名詞的含義最早並不是這兩位提出,目前查到的最早萌芽可見於林暉研究員於1998趙月技年所寫《公眾利益、民主與歐洲廣播電視的市場化》。(抱歉,2000年前的中國互聯網尚不發達,能查到的資料十分有限)
2. 泛娛樂化和泛娛樂的區別
泛娛樂化現在的定義是指的是一股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電視,戲劇,網絡,電影等)為主要載體,以內容淺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戲謔的方式,通過戲劇化的濫情表演,試圖放松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達到快感的一種文化現象。 而泛娛樂指的是指的是基於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多領域共生,打造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的粉絲經濟,其核心是IP,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角色或者其他任何大量用戶喜愛的事物。 後者是騰訊副總裁程武在2011年提出。
3. 泛娛樂化問題
美國學者尼爾·波斯曼在《娛樂致死》一書中所寫:「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之,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麽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這句話一針見血,而且在近些年中國媒體中已經成為趨勢。泛娛樂化確實給一本正經的主流權威一拳重擊,讓生活中每個人都體驗狂歡的美好感受,但是泛娛樂化長期化、缺乏高效監管的背景下,也導致很多人對於問題的深入研究逐漸退化,對嚴肅的事情和問題嚴重缺乏深刻思考,讓人類在社會中的民智和審美都在趨向平庸。
歷史被娛樂、被操控,幾乎打開電視就可以看到各種神仙抗日劇,
    為什麽還能存在呢?因為賺錢。國家高速的發展,一切以經濟為重心,導致國家傳統文化那些優秀的價值觀都被嚴重沖擊到。如果說是一個國家希望通過這種娛樂化來轉移民眾視線,我堅決反對這種做法。短期來說國家媒體宣傳上一片欣欣向榮,但苦果子你也是要一定吃的!梁公曾在《少年中國說》中說到「少年強則中國強」,價值觀的樹立對於年輕人成長很重要,我不否認有很多有識之士父母會把孩子變得更強,但是長期來看,未來會導致接受錯誤價值觀的孩子和本來教育資源就好的孩子在未來社會的階級分化會更加嚴重,很導致很多社會問題。這對於國家經濟轉型和改革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直播平臺是給很多人在閑暇時光不那麽寂寞,但是缺乏管束,導致主播質量良莠不齊,教唆粉絲罵人、打架等等,直播給人消遣的一扇窗的同時,你頭頂懸著的匕首也在慢慢接近你。監管部門不能隨時管束這麽多的主播,你不能否認,很多腦殘粉對於明星奉若神明,明星的只言片語總會導致粉絲群體的價值轉向,比如,某公知煽動國家接受難民,粉絲一片叫好,而是不去思考問題的對與錯。
泛娛樂化是對歷史的去價值化,無所謂真相、無所謂真理,對是非、高尚卑劣都無法正視。 而在新興媒體平臺,泛娛樂化開始逐漸深入。 比如之前央視新聞曾報道的:
導致大量未成年孕媽開始自我炫耀,享受被人關註和直播掙錢的快感,大肆宣揚未成年結婚的幸福感。
最後快手被通報約談整改掉了,但是仍有很多類似問題,很多問題至今也沒有解決過,諸如賣騷的,我覺得稍微了解的也知道都想幹什麽,刷榜一加微信等等騷操作,好比拍賣行競價。
那麽短視頻行業、直播行業、微博官方就沒意識到嗎,他們很有意識,但是在資本面前,任何人性都要往後靠靠。只要不是很過分,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嚴重弱化媒體的社會職責,逐漸形成行業風氣。
    趙雅文在《大眾傳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製》一文中認為「……如果受眾長時間陷入刺激、獵奇之中而不能自拔,就會減弱人們對社會的關心和熱情,使受眾喪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對於是非曲直的混淆和重新定義,讓很多人價值觀在悄然發生轉變,如果某一時刻加之國家公信力的降低,這些泛娛樂化的媒體的變向會讓更多人的思想發生轉變,受眾的判斷能力下降和社會諸多不和諧因素,媒體在實現利益的同時,也應當承擔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
尾言
假如有一天,你用你所有閑暇的時間日復一日下拉刷新,去刷各種消遣的媒體,而你發現自己想深入思考某件事情都是一件及其困難的時候,你確實需要警醒了。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