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的沒落

我一直都很喜歡老港片,在我標記的豆瓣電影記錄3400多部中,大部分都是港片,尤其是1980年到2000年間的港片,雖然不乏爛片,但是那種港味也是讓我十分有感覺。
當時的香港區別於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文化氛圍比較寬松,內容不太受限製,拍片速度極快,但是質量都很用心,就像某位影評人中描述的那樣——港味就是《食神》中史提芬·周的那碗叉燒飯。這碗叉燒飯中夾雜著各種小人物的夢想、小人物的故事、善惡是非、江湖恩仇等等。
    港片那時候有多牛逼呢?
王晶在參加節目的時候,在香港電影最繁榮的時期,一年產出四百多部電影,一個演員往往上午演完一個片後,立馬切換到另一個劇組,就是在這種趕工的超負荷工作下,質量仍是出奇的好,演員的演技磨練幾乎等同於生活日常,而更加註重創意設計。
在周潤發的采訪中得知,周潤發在拍攝監獄風雲的時候,曾經三天沒有睡覺,表演基本是本能反應一般,雖然累但是卻很開心。演員在這種激烈的工作下,開始逐漸磨練自己演技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港片沒落是因為97回歸?
很多人都認為港片的沒落跟香港97回歸有絕對大的關系,這個認識是典型錯誤的。
王晶算是香港導演中經歷從港片的興盛到衰落的見證者,他的言論可以說明一些當時的真實情況,在上邊說出的因素中,還有一個最大的導火索。
從九零年開始,香港電影在臺灣獲得廣泛認同,最瘋狂的時候曾達到過香港同時開五條院線供應臺灣電影市場。很多港片拿了臺灣的錢就能收回成本了,其他所有地區都是賺的,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正因如此,香港電影「吃得太肥膩了」,很多人習慣了靠臺灣的資本就足以拍完一部戲並且賺錢的情況,為了追逐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影片品質參差不齊。直到後來大批香港影人北上,香港電影市場才有所回暖。拍合拍片之後這八、九年的時間,其實香港電影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培養出不少人,比如導演莊文強、鄭保瑞、郭子健都是這十年起來的,彭浩翔、葉念琛、彭秀慧等年輕導演也陸續開始斬落頭角。
其實王晶說的確實是主要原因,但個人覺得不能把鍋全部甩給臺灣市場。
從上邊的數據可以看出,港片其實在92年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跟97回歸沒什麽太大關系,那麽92年之後發生了什麽呢?
除去臺灣市場的崩潰,還有進口片在香港票房中比重越來越大,擠壓香港本土電影市場,而在這時期中,經濟不景氣(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以及盜版猖獗等等因素,都導致香港當年的輝煌一去不復返,製作水平自然也越來越走低。
其實我覺得就是一種趨勢,這種氛圍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總要有他逐漸沒落的時候。
2002年,張藝謀的武俠大片《英雄》上映,狂攬2.5億人民幣票房,成為首部票房過億的中國電影。兩年後,《英雄》在美國上映,最終以1.7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震撼了兩岸三地的電影人。
就在《英雄》上映前三個月,香港電影業迎來了最黑暗的一天。
2002年9月16日,全香港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創下10年新低:140家電影院收入總額僅51.6萬港幣,平均每家影院只有三千多塊,每場電影平均只有區區13個觀眾。
到了2003年,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已經從巔峰期的2萬人減少到不足5千人,產量從1993年的242部下降到只有幾十部。電影院都被美國大片占領,本土電影連貼張海報都要看美國片商的臉色。
導演朱延平說,當時他跟一個熟識的影院老板求情,想給自己的電影貼張海報。老板很為難,雖然《哈利·波特》可以貼八張,《指環王》可以貼七張,但是給本土電影貼,美國片商能叫他的影院關門。
最後,朱延平的兩張海報貼到了電梯間的地上。如果地上有錢撿,估計能被看到。
這時,《英雄》的熱映讓香港電影人達成了一致看法:要麽北上,要麽等死。
2003年6月,CEPA正式生效。從那個時候起,香港電影不再被列入進口片限額,只要劇情和內地有關,通過審批後就能和內地電影一樣在全國院線上映。同時,合拍片的港方主創人員數量不再受限,但要保證主要演員里,來自內地的占到三分之一。
在這之後陳可辛、徐克、林超賢等等都開始了北上。
中間的苦楚是他們難以想象的,後來北上的香港導演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一部好看的主旋律電影,可以得到的支持是巨大的」。
後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了一個消息,中央相關部委對香港電影頒布了五項利好政策,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合拍片里內地演員和內地元素的占比被取消了。
    審查製度是阻礙的因素嗎?
我認為市場才是。
    為什麽現在港片總是熟悉的老面孔?
其實港片的黃金年代並不是徹底完蛋了,還是有很多港片在堅守著,但是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老演員和新演員之間的斷層。
老演員持續在臺前表演,新演員總是得不到機會表現自己,久而久之觀眾們也只想看到老演員的表演,換上來一個新演員當主角反而不習慣。捧起來的有前途的也都最後轉行了。
尾言
我最為可惜的是那時候的港味正在逐漸消退,真的無法再重現當年那種叉燒飯般的港味了。
不過留下來的寶貴的佳片也一樣值得我們反復回味。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