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hone的「靈動島」看懂的哲學
今天來說點「晦澀難懂」的話題,但是我盡量試著用比較「粗鄙庸俗」的方式來解釋清楚。
一年一度蘋果發布會落下帷幕,和每一年的「固定節目」一樣,喜歡蘋果的被蘋果「牽著鼻子走」,不喜歡蘋果的依舊無法被蘋果的設計和理念所吸引,當然還有一群以詆毀蘋果作為政治正確的,這些都是習以為常的劇情了。不過說實話,今年的發布會也沒有什麽「飛躍創新」,就連那個屏幕打孔的設計,也是蘋果「擠牙膏」的結果——我也和很多人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為什麽不直接設計一塊完全沒有打孔,采用屏幕下傳感攝像頭的設計呢?
我腦子里第一個蹦出的哲學觀念,是「道法自然」,即它的字面意思。無論是從「事物發展規律」還是從蘋果的「商業邏輯」,不能一口氣飛躍到全面屏本身就是一種規律和策略。如果蘋果在這一次完全做出了讓大部分人滿意的「答卷」,那必然還是會遭到20%的人之反對,因為正態曲線就在那里擺著,始終會有這樣一群人會以自己的標準去看待萬事萬物的運行準則——這里面當然也包括了蘋果的科技研發進程。你可以試著模擬一下,如果蘋果真的研發了一塊全面屏的手機,難道「討罵」的聲音就會消失了?這就是所謂的「道法自然」,因為總有人,會覺得手機的設計應該按照他們的認知來進行,而關於它的喜惡度,本身就按照規律在分布。
我非常喜歡的美劇《The Office》里,有一集極具諷刺意義的片段故事。故事里,一家科技公司即將發布一臺「完全突破」規則和認知的「三角形手機」,並宣稱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時間、空間、性別,規則已經不復存在。隨著無限未來的到來,一切界限都被打破。唯一留下來的,都是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愛、價值、當然還是有金字塔。史上最堅固的形狀,一個能夠包容所有其他形狀的形狀,這就是未來,因為那些已是過去……」
這里需要解釋一下。很多人將《The Office》定義為是「喜劇片」,我覺得它更應該被定義為「荒誕現實主義」,類似於莫比烏斯里的「小品兒」這個tag。
很顯然,三角形的手機明顯是「違背」常識的設計,無論是從它的攜帶性還是它屏幕所呈現的方式。如果它的「市場占比」不夠,根本沒有軟件開發商會為了它去研發適配三角形屏幕的程序。如果我問你,你覺得手機應該是什麽形狀的——我相信你的腦子里第一個出現的就是矩形的概念,無論它是不是圓角、直角還是折疊,首先它得滿足「矩形」這個空間概念——那到底是誰先定義了手機就必須是「矩形」這個概念呢?
回推溯源,呈現圖像和文字的書本也是「矩形」,記載著古文明的竹簡、羊皮紙、石板也都是「矩形」,而這個「矩形」的概念到底是誰給的,是神嗎?還是地外文明?也有可能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因為古人類的加工水平和效率認為「矩形」是最易於生產、儲存和運輸的。
當然,這個時候有人會提出另一個和《The Office》里一樣的觀點,難道六邊形和三角形就不是穩固、效率更高的載體了嗎?但同樣,問題也在於,人類在儲存石板、文卷的時候是用蜂巢一樣的平鋪,還是垂直堆疊?三角形固然穩固,但是如果配上方塊文字,它的利用率是否真的會比矩形更高?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最直觀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找到老子的墳墓,挖出他老人家,然後命令他把《道德經》里面的「道法自然」這句話給刪了,要不是因為他總結出了這個普世規律,人們早他媽用上三角形、圓形甚至是正十二胞體的手機了!
第二個有趣的設計,是蘋果為打孔的「新劉海」設計了「靈動島」(Dynamic Island)的功能。簡單來說,就是設計了一套配合這個「無法規避」的屏幕打孔區域的UI設計,讓UI本身跟黑色的模塊融為一體,甚至讓人產生一種錯覺——這個黑色的「劉海」就是為了這部手機的視覺功能而存在的。
不得不說,這一點真的讓我大呼驚嘆——頗有些「打不贏就加入」的流氓哲學意味。那個黑色的打孔區域會因為靈動島的UI而被忽略嗎?當然不能——甚至蘋果還利用了這個無法被規避的存在,加深了人們對這個模塊的認知,但同樣地,人們也在UI的設計當中迫使接受存在、利用、乃至於養成用戶習慣——這也是我認為蘋果最「流氓」的地方。
舉個我的例子,一開始用MacBook的時候,command鍵的功能和Windows操作系統的Ctrl鍵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位置卻完全不同。所以我一開始用macOS系統的時候,分分鐘罵娘,特別是每周一要做表格數據的時候,復製粘貼的command+C/V每次都要找錯位置。結果等我習慣macOS的操作習慣後,偶爾在別人的Windows系統上操作復製粘貼時,我還是得分分鐘罵娘。你看,用戶習慣就是這樣產生的,我無法改變,就只能迫使自己去接受規則,然後認同它的存在,我像是一個入侵者的存在,在接受了macOS的規則之後,順從了它的設定。
這便是「靈動島」的邏輯,一旦這個功能被用戶接受並使用,那用戶就很難再回到「齊劉海」時期的iPhone了。
再舉個例子,我最喜歡的動畫《EVA》里,有一集充滿了哲學意味。第十一使徒Ireul,恐怖天使。它以細菌的形態入侵了NERV的本部,因為它有極強的學習和進化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它就決定通過入侵NERV的主控電腦MAGI(三賢人)的方式來毀滅NERV。它從病毒形態進化成了電子回路形態,從而以電腦病毒的形式入侵MAGI。MAGI在被入侵後,決定采取自爆的方式毀掉NERV,而在這個過程中,MAGI出現了內部悖駁,使徒繼續進化和入侵對自曝決議提出否決權的人格。毀滅在即,管理MAGI電腦的技術負責人赤木律子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通過反向入侵MAGI的方式,向MAGI提出一個「毀滅使徒」的決議,如果使徒遵循了決議,它就會選擇自我滅亡;而如果它想要活下去,就必須進化成MAGI的一部分,而不再擁有毀滅MAGI的「使徒」身份。最終,使徒進化,和MAGI融為一體——那這算不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滅亡」?
雖然用「動畫片」來類比「靈動島」,看上去很荒誕,但其內核是一樣的。iPhone系列的前置攝像頭和面孔識別傳感器就是一種「病毒」,它在手機屏幕上嘗試了各式各樣形態的呈現。從一開始的邊框、到「齊劉海」、再到現在的「膠囊」。他未來還可以再怎麽改變,誰都說不準,如果有一天人們不再用前置攝像頭拍照或人臉解鎖,那它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即真正的滅亡。
既然這個「病毒」還暫時無法被消滅,那人們不如加以利用它,「靈動島」便是赤木律子博士向MAGI反向輸入的那個進化指令,共生便成了它最好的存在方式——當然,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這個「病毒」感染的並不是手機本身,而是「感染」的人類自己,當用戶習慣和接受它的存在,並因為它被反向利用而產生了依賴,那這種「病毒」必然也和人類之間形成了共生。
好像說到這里,又開始晦澀難懂了。如果你剛才把老子挖了出來,還沒有來得及把他老人家埋回去,你可以問問他老人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到底要的是人無為還是人要去有為?
按照「無為」的邏輯,蘋果大可仗著自己的用戶基礎,只管叠代產品而不考慮UI,因為人們總會用著用著就看順眼了;但他們設計了「靈動島」反而證明和強調了那個瑕疵的存在,那這種算不算是「有所為」?再說另一種「有所為」的情況,蘋果順應了市場的呼聲,決定取消前置鏡頭和傳感器,為了促成全面屏的誕生——這種「有所為」剝奪了用戶對前置攝像頭和人臉識別的依賴,我相信反而得到的罵聲比他們從「劉海」小跨步進化成「膠囊」的罵聲要多得多。因為他們違背了「規律」,人們在此時這個階段的需求和科技水平仍然是需要前置攝像頭和面部識別傳感器的。
難道蘋果就不能創新出一個劃時代意義地告別前置攝像頭和人臉識別的科技嗎?
這件事,你就得把史蒂夫·喬布斯挖出來好好聊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