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
發覺這個心理學典型日常應用是因為,這幾天沒事的時候(失眠的時候)在想一個問題,很多app憑借靚麗的UI和交互,或者各大up主的安利而下載後,那麽怎麽讓用戶在享受免費的下載的同時再掏錢呢,那就是各種內購項目。
比如各大美圖軟件,免費下載此app後,在app內的商店中你會發現很多內購專業濾鏡包,這些濾鏡包都是專業的攝影師調好的,拿來即用,真的是方便快捷又顯得自己拍出的照片專業。
這個時候你是買還是不買呢?自己調,學習成本較高,而且內購的濾鏡包也並不是那麽貴,不買,那麽這麽多人說好的軟件在自己手中豈不是一點用也沒有?
這就是典型的鳥籠邏輯。
鳥籠邏輯來源於一個故事。甲對乙說:「如果我送你一只鳥籠,並且掛在你家中最顯眼的地方,我保證你過不了多久就會去買一只鳥回來。」乙不以為然地說:「養只鳥多麻煩啊,我是不會去做這種傻事的。」於是,甲就去買了一只漂亮的鳥籠掛在乙的家中。接下來,只要有人看見那只鳥籠,就會問乙:「你的鳥鳥籠邏輯什麽時候死的,為什麽死了啊?」不管乙怎麽解釋,客人還是很奇怪,如果不養鳥,掛個鳥籠幹什麽。最後人們開始懷疑乙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乙只好去買了一只鳥放進鳥籠里,這樣比無休止地向大家解釋要簡單得多。
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采取慣性思維。並不一定每一個漂亮的鳥籠里都應該裝上一只鳥,但可惜的是人們總是逃不出這個邏輯的局限。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麽重要。[不要限製自己的思維,更不要在傳統目光的審視下止步不前。敢於掛出一只空鳥籠並能夠自然地堅持下去的人,才是有創見、有魄力有主張的人。
在產品中也是一個被應用廣泛的設計點,在設計中植入「鳥籠」,其實是為了出售本應在「鳥籠」中的「鳥」。也就是所謂的「免費是最好的盈利模式」。
比如,各大濾鏡app在其軟件中的專業濾鏡包,價格不貴,但是很吸引你的註意,相比較更加節約學習成本,也能調出自己滿意的濾鏡照片。
再比如,各大手機廠商的出售的新款手機,這里獨占ios的iPhone舉例,你在買到心愛的iPhone手機後,其實並沒有什麽新鮮感,其他安卓旗艦有的它也有,這里手機就相當於鳥籠,而相對應適配的軟件才是「鳥籠」中的「鳥」。才是體現這款產品的價值來。
道理很淺顯,好的產品均擅長此術,學習下,在此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