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而不爭
讀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時,有一段話讓我思索良久,「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下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就是它因為善於處下的緣故,所以能稱王。同樣的道理,聖人想要站在高處去領導百姓,必須在言語上要懂得謙遜救下。聖人要站到前面去領導百姓,那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那只有這樣,大家才不會感到沈重的負擔,大家才不會覺得受到傷害,只有這樣,天下百姓才會樂於擁護你,而不會感到倦怠。因為他不和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也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天下就是他的了,即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在今天的普遍崇尚積極進取與競爭的價值觀里面,這里的「不爭」並不是不思進取,實際另有深意。《道德經》恰恰全篇都在講「有為」,在今天社會環境和主流價值觀看來,競爭往往是好的,競爭能實現公平獲取資源的一種手段,而競爭的目的是為了贏,所以競爭是你實現你目的的一種手段。但是在道家思想里面的不爭其實只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就是說,道家思想中的不爭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為了實現某個目的。因為「木強則折」「暴雨不終朝」,永遠剛強的力量是不長久的,就如同沒有永恒的霸主一樣。「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因此要「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進而復歸於「嬰兒」「無極」「樸」。強勢方知道自己力量,為保持長久與整體結構的穩定,需要保持弱者姿態。這種姿態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如同「嬰兒」一樣,柔弱形態不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主觀行為,而是本就已內在的。
很多人認為大家思想的不爭其實也是一種爭,只是通過不爭來實現爭而已,但其實並不是,就像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不爭是一種態度和天賦秉性,正如叔本華所說的「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A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not want what he wants)」。
心底有一個疑問,為什麽道家思想推崇不爭?回到大家思想的本元,大家思想的道是自然之道,大家思想認為大自然有一套運行的規則,他們並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就像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自然對萬物都是一視同仁,大自然自有自己的規則或者趨勢,大家思想的視角是以大自然的視角來看待人類,所以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需要做的是去適應大自然的規則,順勢而為才是最好的策略,所以沒有什麽好爭的。為而不爭,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註重過程的努力,而不要過度的關註結果。把關註點始終聚焦於自身,因為你唯一可以掌控的就是你自己,結果其實我們很難掌控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不爭並不是放棄競爭,而是始終要關註提升自己自我修養,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其實只不過是過去的自己,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樣。
我們可以說為而不爭,是有所爭,而為而不爭思想也體現了東西方思想的差異。西方思想比較註重競爭和對抗,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征服。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臘,以海洋文明,遊牧和貿易為主,天生對大自然的依賴並不多,反而對人和製度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西方的理性和民主發展的較早。在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古代農業是靠天吃飯,所以我們對大自然有天然的敬畏之情。儒家思想的天和道家思想的道,其實黄金历史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隱喻大自然的意識,因為天對我們的生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非常敬畏天,講究天人合一,那同時中華文化里面也非常具有包容性,講究融合統一。在「為而不爭」從治國角度上,我們從中美兩國的對外策略就能看出一二思想差異,西方國家競爭意識是非常強的,而我國在對外策略上非常具有包容性,比如我們提出了全球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的很多包容性的理念以及對外的策略,是全球化的積極倡導者,在這些對外的策略的背後,其實都體現了中華文化中不爭和融合的精神。
故說,「為而不爭」,「為」是一種弱勢的作為,是無為之為,「不爭」是一種態度、境界。「無為」或「不爭」都不是目的,治理的最終目的在「和」。如果說無為乃無違、非無為、乃奇為,不爭可以理解不為小私為動機的為名、為利、為欲、為得妄爭;以天下大公為目的的重道重德重民重治的奮爭;以德行、策略、方式的用智、用奇、用謀的善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