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文化與科學的討論

最近寫文章越來越少了,一些朋友們的郵件和評論雖然我都看到了,但是確實比較忙,一轉眼就忘了回,這兩天終於稍微松了口氣,看了下新聞發現易中天被封殺,雖然有點突然,但很早前就感覺到易中天被封殺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他確實存在一些爭議,但他的講座、書籍等等確實引起了很多人對歷史的興趣,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他作為文化學者的意義是成功的。
這就想到以前看過的一篇14年的時候易中天和柳傳誌的對話,覺得兩個人聊得還是挺不錯的,分享下吧。
當易中天問道,中國的科學家,可能在純理論領域的研究非常棒,卻缺少把優秀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的。
柳傳誌:極少。中國有個「千人計劃」,就是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回來,但這里面絕大部分是科技人才。這個問題我向中央領導同誌反映過:不管多優秀的科技人才,如果這個企業的第一把手是無能的,一樣做不出成績。一位優秀的企業家所處的位置很關鍵,因為他清楚「碗里的飯」有多少,怎樣通過「碗里的飯」往「鍋里的飯」過渡,我怎麽預備將來的糧食,當他對這套系統比較清楚時,科學家們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如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如果當時不是遇到了投資者,這個偉大的發明也是會被埋沒的。這些東西在過去的中國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後來為什麽中國重視科學家了呢?那是因為解放後,我們所學習的蘇聯體系就是這樣做的。國家領導同誌包括我們這些人很多是學工科出身,實際上在美國,領導人很多是學法律、學經濟出身的,因為管理國家這個問題更宏觀。
接著呢,兩人引出了這次對話的核心,易中天問中國最缺少的是什麽,柳傳誌緊接著給出解釋,缺乏原創精神,而更深層次是教育問題。
易中天:我覺得教育的目的要明確一點: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這個話聽起來似乎沒什麽分量,因為我們一直在說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請註意,我們的教育方針只有「全面」,沒有「自由」,其實「自由」比「全面」重要得多。我們現在的教育完全是填鴨式的、應試的,學生有自由嗎?沒有自由哪來的原創啊!如今教育領域總是拿管企業的辦法來管學校,如同一個工廠,校長就是廠長,系主任就是車間主任,教研室主任就是班組長,教授就是流水線上的工人,整天「算工分」--今天發表了幾篇論文、上了幾節課口.當年民國的大學有考核評價體系嗎?沒有這一套,完全由校長說了算,也不看你學歷,從不考核你寫了多少論文。
傳統文化是否阻礙了科技發展?
在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上,柳傳誌說了模棱兩可的話,他覺得有好的也有糟粕,但易中天認為傳統文化就是阻礙了科學技術發展。尤其是儒家文化,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嚴重問題。
柳傳誌:像王陽明的理論,他不是也很講究在實踐中求真知的嗎?他不也屬於儒家文化的一個分支嗎? 易中天:對,但是請註意,他們講的「格物致知」的最後目的是平治天下,這其中有非常明確的目的,即一切為了現實的、社會的生活。中國人沒有真正的科學思維,就是完全超越世俗生活,進行純客觀的、超功利的、純理論的、純思辨的思考,這是我們文化傳統的一個嚴重缺失。我們看古希臘的哲學家都是科學家出身,畢達哥拉斯是數學家,所以畢達哥拉斯得出的結論「美是數與數的和諧」,講世界都是數學關系,整個宇宙都是數學的關系。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希臘文的原文叫「物理學之後」,被中國人翻譯為「形而上學」,所以「形而上學」就是物理學研究「形而下」,而形氣之上的那個道叫「形而上」,人家都是從自然科學過來的,我們的文明卻缺乏科學和宗教這兩個傳統。孔子說得很清楚:「未知生,焉知死」,不能是人,焉能是鬼,彼岸世界的問題不談,終極目的的問題不談,第一推動力的問題不談,我們從來不討論第一推動力的問題,但第一推動力在西方物理學界是何其重要的問題。
易中天:而且我們還有一個很糟糕的傳統,即認為我們的先聖先王把所有問題都解決完了,後輩不需要思考問題了,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什麽叫「傳道」,傳誰的「道」?是先王之道嗎?「先王之道」又是什麽「道」?只是倫理之「道」,而非科學之「道」和哲學之「道」。「授業」是授的什麽「業」?解的又是什麽「惑」?你領悟不了的,有先王的英明幫你解惑,所以我們的文化傳統不提倡懷疑、批判,也不提倡分析、實證,這樣哪里會有科學精神?現在很多人提倡愛國主義,開口閉口四大發明,但我們的四大發明全部是技術啊,哪有「科學」的影子?所以說,中華文明缺失科學和宗教這兩個維度,這是我們的大問題。
註:先不說易中天對於傳統文化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言論是否正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還是想感嘆下,那時候言論可真是松啊......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