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
「他進入了一個夢鄉,那里的稻穗比高粱還高,穗粒比花生還大。風輕輕吹過,他戴著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涼。」1949年,一個年輕人被西南農學院錄取,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批大學生。年輕的他熱衷遊泳,他見過餓殍,也聽過無數次「金元寶比不上兩個饅頭」的俗語。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共和國「大俠」——袁隆平。
何為大俠?金庸在《神雕俠侶》中郭靖對楊過曾語重心長說過一段話,讓我難忘,「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大丈夫一生當為國為民,方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飲冰十年,難涼熱血,觀袁老平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後,他卻說:「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盡量發揮新的貢獻。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乃真正的「大俠」。
上世紀中葉,中國農業科學起步還相當滯後,西方已經破解了DNA雙螺旋結構遺傳密碼,我們還在跟著前蘇聯後面蹣跚學步。而那時的世界的主流觀點都認為:水稻不具有雜交優勢。而糧食問題曾是國立根本,一粒糧食完全可以顛覆一個國家。如果中國的生產力,糧食產量上不去,那麽龐大的人口數量將會帶來嚴重的危機。
而袁老面對不可能的主流認知,在研究中發現可能,深入稻田潛心研究,吃盡無數的苦頭,經歷毀滅般的重來,經歷生與死的壓力。
中國作為那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但耕地面積僅占全世界的9%。很多海外學者都表示中國想要養活這麽多人口真的很難。而袁隆平則表示,我們不光要養活14萬萬中國人,還要幫助其他國家解決吃飯問題。
終於,在1966年,袁老在《科學通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不僅推翻了前面所謂權威、主流的水稻不具有雜交優勢觀點,更讓人看到了雜交水稻實際的運用前景,舉世震驚。
從1964年到1973年,9年時間,袁隆平探索的「三系配套法」取得成功,中國雜交水稻發展乘上了快車,僅僅從1976年到1987年,我國雜交水稻累計增產上億噸,每年增產的稻子可養活6000萬人。
即使在古代農業技術高度發達的明清時期,肥沃的稻田精耕細作模式下畝產也只有三、四百斤。而袁隆平率領科研團隊培育出的超級水稻,產量接連突破了700公斤、800公斤、900、1000、1100公斤大關,還研究出了適合在鹽堿灘乃至海水里耕種的水稻。
以2020年數據為例,2020年的中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人均糧食占有量約為470公斤。其中水稻占糧食總面積的25%,而這25%中,就有一半是來自於雜交水稻,而換算下來則相當於每年養活了兩個黑龍江省。
而1990年到2020年這三十年間,中國在水稻育種領域的科研經費投入當然有一套綜合的決策機製,但不可否認是會受到袁隆平影響的。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到超級稻工程,到轉基因育種重大專項,每一次路線決策都會參考袁隆平的建議。
袁隆平的貢獻還在於穩定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參考那時的國家狀況,穩定「後方糧草」何其重要,在輿論層面,持續而可預期的畝產紀錄喜報對於穩定社會民心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和大躍進時虛報的畝產萬斤不同,袁隆平的試驗田每次測產都是實打實的創造新紀錄。為國為民樹立糧食安全的信心,助力更穩的走向世界前列。
小時候總以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且可仗劍走天涯就是「大俠」,倒是片面了,而長大後覺得俠,不一定要武,比如司馬遷就認為,俠起於孔子而終於郭解。俠的劍,也是道德,是正氣,是信義。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同現代詩人臧克家在名篇《有的人》這樣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擡舉得很高很高。」俠之大者最高境界就在於此吧。
俠,是中國人心中的浪漫與敬仰。如今他走了,但那顆中科院在1999年命名的「袁隆平星」依舊閃耀著,守護著這顆蔚藍的星球,星球上人們也常仰望著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