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求助貼寫作指南
實際上今天的內容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指南》,是因為前幾天看了一篇關於如何在簡體中文網絡「正確」發布網絡求助貼的寫作指南,才有了這篇文章的靈感。所以,這個文章依舊遵循這個博客的基本邏輯:越是「正經」的標題,越是會聊些「不正經」的話題。
我們先姑且不說網絡求助貼有沒有「正確寫作」這個概念,比起這個,網絡求助貼到底有沒有人們所堅信的「效用」更值得人們來討論。
《網絡求助貼寫作指南》歸納來講,主要是幾個需要特別註意的流程:交代自己是誰;講述事實;先己後人、先近後遠;多描述、少猜測、不誅心。
乍一看,這幾個需要註意的點,確實是很多人在網絡發布求助貼的人很容易犯的錯。至今很多人還會在自己的求助貼中引用大量的反問,然後讀者去想這個求助者之所以遭遇這樣的悲劇,其責任人到底是誰——至少,人們更樂於從這樣的故事中找到一個現實的直接責任人來承擔罪責。有趣的是,如今很多求助者的背後,還有另一群像是禿鷲的人存在,他們啃食求助者的屍首,挖掘他們過去的某種粉紅、不同情別人、或是同樣詆毀過別人求助的言論,以此來否定這個求助者本身和他提出的求助請求。
說實話,我也拿不太準求助貼的「文案」應該怎麽去寫。抱歉我在這里用了文案這個詞,因為這些求助貼有自己的受眾,有它想要達成的目的,當然它也需要流量和傳播。
有的時候,這些文案甚至還要講究「視覺美觀」。我記得上海疫情封控(歷史或稱全域靜態管理)的四月份,有一篇名為《求救!!!》的公眾號圖文(已經被全網刪除)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我看到那篇文章,僅僅只是對朋友說了句「排版挺好看」,然後去看了看這個圖文的line-height是1.7em。
很顯然,我不是這篇圖文的「標準受眾」,我竟然沒有被這個求助文章煽動半點的情緒。所以我更無法理解這篇文章到底想要表達什麽,它很像是在一個「時代背景下」順應了「時代潮流」,賺取了流量、目光和情緒的商品。所以按照文案的標準來說,它非常成功,但是如果按照一開始提到的《網絡求助貼寫作指南》的要求,《求助!!!》這篇內容完全不及格——當然,我也從字里行間里讀懂了這個作者,並不是因為某種亟待解決的現實困難而尋求幫助。
不知道你小時候是不是經常寫檢討書,我倒是一個常寫檢討的人,所以我甚至有寫檢討的「技巧」。其本質和《網絡求助貼寫作指南》有點類似——第一部分,必須要在最開始承認自己犯了什麽錯;第二部分,客觀地講述這個錯誤之所以誕生的主客觀事實;第三部分,提出解決辦法,也要采用先己後人、先近後遠的方式,錯誤很大很頑固,但是我有信心采用一步一步的改正計劃,終究可以把自己馴化成聽話的學生;最後,要展望,客觀地尋找學習榜樣,對自己的進步進行展望,既要透露不積矽步無以至的恒心,又要表現出路遙知馬力的信心。
所以老師在我的檢討書里幾乎找不到「漏洞」,甚至還會因為我非常客觀地陳述事實,而認為我的問題成因有時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其中還有父母的責任,甚至還有老師「不夠關註我的成長過程的需求」的責任。
寫檢討最忌諱的就是「帶有情緒」,不能對自己已經犯下的過錯有任何的「反抗」情緒,這樣老師就能從字里行間里讀出你在檢討里的懺悔和真誠。老師發現了我的這項「才能」,有時候也會叫我幫他們寫「情況說明」。所謂的情況說明,雖然說是一種老師對學校的「檢討」,但很多時候,這里面會有很多「妄加之罪」,比如讓老師承認是因為自己的教學失誤,導致這一次的月度考試班級平均成績下降明顯。
我接手「情況說明」,就會換一副嘴臉——「情況說明」最忌諱的就是「客觀真實」。如果你寫得越客觀,就說明你越是清楚地認識並承認自己的「罪過」原因在哪里,越是如此,老師就越是容易被扣上失職的大帽子。所以「情況說明」要的就是情緒上的煽動——我可以先承擔所有的責任,但我也有能力上的不足,有些資源和配合是需要學校幫忙提供的——也就是說,「情況說明」的潛臺詞就是責任劃分,特別是在那些明明責任不在自己的事件里,更應該找到一個需要為情況負責的「罪人」——但學校不可能承認這個罪名,所以我可以幫它承受罪名,但同樣也需要得到支持和資源。
因此,你覺得網絡求助貼更像是一種「檢討」還是一種「情況說明」?
事實陳述得越「客觀」,「漏洞」就越多,「何不食肉糜」的疑問聲音也就會越多。因為客觀事實對於不同人而言,他們得換算出自己的「接受能力」去理解,一個沒有工作家里蹲的成年男人因疫情被封控在家沒有物資,和一個單身媽媽帶著三個月的嬰兒因疫情被封控在家沒有物資,你光是從這樣的詞匯組合里,就已經可以選擇出你覺得「更應該值得同情」的一方。但問題在於,他們兩個都是活生生的人,因為疫情封控被封鎖在家沒有物資即將斷糧,為什麽偏偏後者就要比前者更值得同情呢?
我反而不覺得「客觀陳述」是個聰明的選擇,因為當人們在冷靜分析的情況下,難免會保持客觀中立,甚至一些人會因為你用錯了「的地得」而跟你杠上好一陣。當你一上來就表現出了情緒,並擁有感染別人情緒的文案能力,你就能在最快的時間里抓住一個人內心最脆弱的地方,以喚醒對方的同情心和代入感,更容易讓人理解你正在遭受的痛苦。
「誰的責任?」這是《網絡求助貼寫作指南》不建議大家討論的課題,但如果不在求助貼里隱晦地表達出「責任LME主體」,大多數的人是很難產生共情的——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當你能找到一個「共同敵人」,不僅可以拉近兩個主觀思想的距離,還能更好地讓人將自己也曾遭受過的不滿給帶入其中,從而形成非常強烈的抱團聯系。
當然了,「誰的責任」本身又是一個很晦澀的定義,因為有些明知道答案的問題,你只能提出,但不能由你來回答,否則你就成了網絡審查的罪人。所以如何在可控範圍內暗示「責任主體」,這又恰恰是求助貼文案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你不怪罪任何人,其實就是在控訴別人對你犯下的罪孽;你選擇堅強面對,就能顯現出是這個社會在強迫你面對;你接受不公平,並微笑說服自己這就是秩序,所以你反而證明了這個世界不公平的一切。
最後,留給求助貼的發起人,還有三個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網絡求助貼真的有用嗎?這些在半夜大批量出現,在天亮時分又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熱搜詞條,能看見它們的,是同樣身處痛苦的人?還是一群得知這個社會的疾苦但又無能為力的人?
你真的知道它運作的齒輪在哪里發生錯誤了嗎?這個社會是被各個環節的齒輪牽動著,如今它變得幹澀銹蝕,甚至發出了越來越多的異響和卡頓,求助貼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潤滑劑」,而是那些銹蝕的齒輪上掉落的銹渣,卡進了齒輪的咬合之中,為了讓殘破的機器繼續運作,「他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把這些眼睛能看到的銹渣清理掉,而不是去修復整個負荷的機器。
你敢對外說出齒輪出錯的地方在哪里嗎?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人們應該如何「正確地」發布求助貼,而是他們就算已經親眼看到了那一枚齒輪出現了損壞,但他們無法提出任何的建議——甚至連哪里發生的錯誤都不允許被提及。
一個沒有糾錯機製的社會,當然不允許人們提出對政府行為的質疑、錯誤羅列、甚至是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過錯」提出解決方案。所以人們才學會了迫使自己寫一份絕對不能有影射、羞諷、暗示、染指、妄批才能被留存在簡體中文網絡上的「網絡求助貼」,以此拯救被卡進了齒輪絞得血肉模糊的自己。
甚至包括我,也只能(敢)在這里留下這樣的文字——真他媽的可悲啊!我說的是我,也說的是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