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的宇宙旅行
為了看一本書,或者說理解一本書,我大概有差不多兩天躺在床上翻滾著看書。覺得無聊的時候就打開一下音樂,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註意力卻沒有往音樂轉移,而是越發覺得這本書有意思。
這本書起初讀著是不會有意思的,晦澀的字眼,眾多雜亂紛擾的名字與附錄,構建起五百年前的歷史,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想要想象當初十五世紀藝術發展時高潮叠起的激動,談何容易。看著書中相似的圖片,相似的畫作,卻要從中辨認出不同的年代與風格,想想就覺得令人頭大。直到在別的書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當他在奠基這個建築的這一天,據說整個城鎮的人都停下自己手中的活,想要來看看,這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風格…”腦海裏面突然就有了畫面,這樣的作品,是怎麽成為劃時代的存在。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某本書枯燥,未必是他說得不到位或者用詞高深,而是很有可能自己在一個小小的地方難以想象。就像平面的圖片令人難以打破這僵硬的框架,動起來的影像會更容易讓人明白,以此作為起點,慢慢地,一件兩件事情就會串起來,與你所認知的歷史一起,成為一個完整地環。
正是因為這樣才覺得閱讀歷史越發有趣,因為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各自擔任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最近在想,如果是三年前先翻開這本書,到今天我可能會有更深的理解。抑或說三年前的自己,其實還並不能獨立地理解這些主題。需要時間去慢慢理解。因為理解歷史不是單純地理解文字,更像是一個解謎遊戲。
在了解這段時間的歷史中,每個人都存在著割裂的一面,他既是畫家,也是雕刻家,還是建築師,作家等等。在每一個領域展示的不同才能似乎也難以相連,與他本身的生平更是難以想象。當我們觀看一個作品時,我們往往是先代入作品中的背景,而非真正的時代背景,或者說作家背景。這就存在著一段又一段細小的描述國際油價。處於作品背景中觀察時,作品中的人物是那樣地被精準刻畫,豐富的細節使之就像是真實存在的人一般,每次觀看都覺得心潮澎湃。因為這像是一種人為的奇跡,正是明白這是多麽難以實現的存在,因而看見別人能實現的時候,就會覺得倍加珍惜,感動與深刻。
藝術,一個誕生時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在過去只是一種金錢上的買賣。以客戶為核心的活動卻漸漸地加入了個人的表達,人能表現的東西不只是對同意主題的再表達,而是可以自由地去尋找新的主題。而十分有意思的是,資助人用金錢培養的藝術家們的成果,最後並不只是影響著資助人本身這一比較富裕的階層,它們同樣影響著各種各樣的信眾,影響著同為藝術創作人的同伴,甚至在時間遙遠的今天,影響著我們並不曾花錢的普通人身上。這些作品所傳達出來的含義,比他所畫的故事本身更要豐富,即使你不能仔細地看清楚,你也仍然會被他們的偉大所折服。
這段歷史更像是利用過去的璀璨技術,自我解讀,理解後的詞匯的再構築。就像是創造一種新的打字法,或者說一個現在常見的檢索方法。不同與機器的是,他們並不是收集所有的源文件加以整合與分類,而是苦苦思考從眾多可能中挑選一些當下能繼續使用的語言,之後才是歸納總結。它不是一種直覺地搜集與應用,而是思考之後的再創造,可能這正是他們成為“復興”的原因,斷不是簡單的復製。
如果有時間,也想整合一下這本書的看法,與這個輝煌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