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是不是抓包出軌的最佳途徑?
首先,今天這篇文章的靈感,得感謝一個朋友圈的朋友為我提供——因為我發現她的朋友圈里其實有出軌的「細節」,只是她的丈夫沒有發現,但畢竟這不是我應該去幹涉的事情,所以裝糊塗也是件好事。
我大學寫過一篇很無聊的隨堂論文,研究內容以「第六感」為題,也就是學名「超感官知覺」(ESP)的俗稱。這是一種被公認存在於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之外的第六種超感官。不過那個論文研究的不是第六感到底是如何產生並運作的,而是來討論它到底是不是抓包出軌的最佳途徑。
由於是隨堂論文,我僅僅只是把那篇「研究」起了個頭,並沒有打算深入研究下去——因為一旦涉及到感情相關的「方法論」,其實都是無效的,因為它們並不是測試題,就算當事人答對了所有的測試題,他仍然具有出軌的風險。這不是幾道題、某種感官上的預判、或是一場預言的噩夢驚醒可以去阻止和改變的。
「第六感」的確太玄妙了,因為它沒有一個可以被書面化的規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說自己有第六感,至於它的準確與否,這就是愛德華·墨菲這個家夥搞出來的事了,在他提出「墨菲定律」之前,人類的世界不會有「越是害怕什麽就越是會發生什麽」的情況。
在抓包出軌的劇情里,第六感往往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一種說法是,女性在抓包對方出軌時的智商是∞。比如,他們會因為男朋友的手機在輸入法輸入「ting」時,出現在第一順位的字是「婷」,而推測出自己的男朋友又開始聯系那個名字里帶有「婷」字的前女友。當她在追問下,果不其然,她的男朋友不得不承認了。
在五百日寫作的內容里,有好幾篇都提到了同一種內核的故事,比如在《掃雷遊戲》和《關於戀愛中反道德綁架指南 I》里都提到了同一種「抓包」,女方從男方的手機里看到了他和別的異性曖昧聊天的內容。「她是誰」「你們是怎麽認識的」「你們到底發展到什麽程度了」,這三個問題只要問出來,那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差不多要走到終點了。但最初他們的這些「證據」又都是怎麽被發現的?我詢問過身邊好幾個有代表性的油價案例,她們因為什麽契機想要去查對方的手機。結果得到的答案都是「感覺」:我突然有種不好的感覺,總覺得他有什麽事情瞞著我;或者是我做了一個他出軌的夢,所以我總覺得心里有事;或者是我有天突然覺得頭很痛腦子里閃過了她前男友的模樣……
你看吧,如果第六感都他媽是這種虛無縹緲的「感覺」,那這個東西還怎麽研究?這些案例都是超脫了現實,變成了一種「感覺」的存在,而這個「感覺」並不是第六感這麽簡單,我倒覺得跟「修行」有關的程度還更大一點。
所以,我進一步追問他們,難道沒有什麽「具象化」的情形嗎?所以我又幫他們提出了一些我能想象到的具象化的場景,讓他們一一對比,是否是他們產生某種第六感的現實原因。
手機有消息提醒或是電話打入時,不是第一時間看手機,而是小心地看對方一眼;
越來越頻繁地把手機隨身攜帶,甚至是洗澡的時候也會帶著手機;
開始反常地打電話主動關心你的生活,特別需要了解「你接下來要去做什麽」,打電話的原因往往是「我一會會忙可能不能及時回你消息,所以給你打個電話」;
接著上一條:如果你真的在他「忙」的時候打了電話,有超過八成的概率會是在比如洗手間的空曠的房間接聽你的電話,說「我在忙」然後再打就不會接電話了,第二天回復你的一定是「昨晚我太累了睡著了」;
以前吃飯的時候會用手機看短視頻下飯的突然開始吃飯不用手機了;或以前吃飯不喜歡用手機的突然開始在吃飯時面帶微笑地刷起了手機;
我問了8個因為查看對方手機而知道對方出軌的「樣本」,有7個人回復我「臥槽」,還有1個回復我「操你媽你好懂啊」。
這五道題其實很巧妙,都是在沒有決定要翻對方手機的情況下出現的某種「苗頭」,而這個「苗頭」就是引出某種第六感的引線,因為事態的「不尋常」讓他們也有了「不尋常」的感知,隨後就發生了抓包的劇情。而那個所謂的「不好的感覺」,其實本身是可以具象化的,只是情況有太多,而且各不相同,確實沒辦法找到一個「標準」,按照程序的方式,以一個行為推斷出某種肯定的結論。
反之,如果真的有人總結出了所有的「苗頭」供人們發揮他們的「第六感」,一方面第六感會失效不說,另一方面,這些被公布的「苗頭」恰恰就成了一種可以被破解的「漏洞」。人們可以反過來利用這些漏洞,他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做賊心虛,所以他把手機放在你可以碰到的地方,因為里面的東西早就被他刪除得一幹二凈。
我為什麽會懂?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說我本來就是這樣的渣男,所以里面的遊戲規則我都是玩透徹了的。這一點我沒辦法否認,因為我證明不了自己是或者不是。我在《非第一人稱悲劇故事體驗》里提到過,我從小就是一個男女通吃老少鹹宜的傾聽者,所以這麽多年聽到的那些狗屁倒竈的感情故事,我都足夠整理成一本「人們看完就不想戀愛結婚」的故事會。
大概是善於總結,所以我能從這些狗屁倒竈的故事會里,總結出上面那些「共性」,結果沒想到這些共性還真的打中了許多誤以為是用「第六感」抓包出軌的人。當他們被我拆分案例,讓他們意識到這些所謂的「感覺」不過是某種「苗頭」和人類關於生育威脅的本能所產生的一種「應急反應」,他們多少有些失望。以為自己真的獲得了某種「第六感」,可以讓他們認清人渣的模樣——只是我沒好意思說下去,如果他們真有這種能力,就不會下一個遇到的還是同一個劇情里的人渣,上演的還是一模一樣的苦情戲。
雖然這個例子不是很合適,但我覺得這是我能找到最適合用來最後結論立意的真實案例:出具的親子鑒定報告結果為「非親生」占比,全國平均值為78.59%。
感情的忠誠遊戲,獲勝並不是靠「第六感」,因為有人動念的那一刻就輸了——更何況,感情的事,真的會有輸贏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