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誌的問題
在這里提出一個經典的哲學問題:我們人類是出於自己的意誌來決定事物,還是被動地采取某種方式?
整容上癮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之現代技術的高速發展,整容手術已經成為很多愛美人士必須做的「努力」了。而且,有些人似乎整容上癮一般,總覺得自己少點什麽,還需要在完美在切一刀的好,這是為什麽呢?
黑暗三角人格
心理學中把三個人格特質稱為「黑暗三角」。分別是:
女權主義
女權主義(英語:feminism),又稱女性主義,是指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追求性別平權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系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權主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鳥籠效應
發覺這個心理學典型日常應用是因為,這幾天沒事的時候(失眠的時候)在想一個問題,很多app憑借靚麗的UI和交互,或者各大up主的安利而下載後,那麽怎麽讓用戶在享受免費的下載的同時再掏錢呢,那就是各種內購項目。
泛娛樂化
這篇文章會介紹我對於泛娛樂化的思考。所謂力從地起,任何國家如果嚴重泛娛樂化,最終導致的苦果也請接納。
明月幾時有
晚上睡前偶讀俞平伯老先生的《唐宋詞選釋》,翻至蘇軾節選,不禁心生喜愛,遂思緒萬千,寫此文聊發少年言
港片的沒落
我一直都很喜歡老港片,在我標記的豆瓣電影記錄3400多部中,大部分都是港片,尤其是1980年到2000年間的港片,雖然不乏爛片,但是那種港味也是讓我十分有感覺。
當時的香港區別於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文化氛圍比較寬松,內容不太受限製,拍片速度極快,但是質量都很用心,就像某位影評人中描述的那樣——港味就是《食神》中史提芬·周的那碗叉燒飯。這碗叉燒飯中夾雜著各種小人物的夢想、小人物的故事、善惡是非、江湖恩仇等等。
港片那時候有多牛逼呢?
王晶在參加節目的時候,在香港電影最繁榮的時期,一年產出四百多部電影,一個演員往往上午演完一個片後,立馬切換到另一個劇組,就是在這種趕工的超負荷工作下,質量仍是出奇的好,演員的演技磨練幾乎等同於生活日常,而更加註重創意設計。
在周潤發的采訪中得知,周潤發在拍攝監獄風雲的時候,曾經三天沒有睡覺,表演基本是本能反應一般,雖然累但是卻很開心。演員在這種激烈的工作下,開始逐漸磨練自己演技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港片沒落是因為97回歸?
很多人都認為港片的沒落跟香港97回歸有絕對大的關系,這個認識是典型錯誤的。
王晶算是香港導演中經歷從港片的興盛到衰落的見證者,他的言論可以說明一些當時的真實情況,在上邊說出的因素中,還有一個最大的導火索。
從九零年開始,香港電影在臺灣獲得廣泛認同,最瘋狂的時候曾達到過香港同時開五條院線供應臺灣電影市場。很多港片拿了臺灣的錢就能收回成本了,其他所有地區都是賺的,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正因如此,香港電影「吃得太肥膩了」,很多人習慣了靠臺灣的資本就足以拍完一部戲並且賺錢的情況,為了追逐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影片品質參差不齊。直到後來大批香港影人北上,香港電影市場才有所回暖。拍合拍片之後這八、九年的時間,其實香港電影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培養出不少人,比如導演莊文強、鄭保瑞、郭子健都是這十年起來的,彭浩翔、葉念琛、彭秀慧等年輕導演也陸續開始斬落頭角。
其實王晶說的確實是主要原因,但個人覺得不能把鍋全部甩給臺灣市場。
從上邊的數據可以看出,港片其實在92年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跟97回歸沒什麽太大關系,那麽92年之後發生了什麽呢?
除去臺灣市場的崩潰,還有進口片在香港票房中比重越來越大,擠壓香港本土電影市場,而在這時期中,經濟不景氣(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以及盜版猖獗等等因素,都導致香港當年的輝煌一去不復返,製作水平自然也越來越走低。
其實我覺得就是一種趨勢,這種氛圍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總要有他逐漸沒落的時候。
2002年,張藝謀的武俠大片《英雄》上映,狂攬2.5億人民幣票房,成為首部票房過億的中國電影。兩年後,《英雄》在美國上映,最終以1.7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震撼了兩岸三地的電影人。
就在《英雄》上映前三個月,香港電影業迎來了最黑暗的一天。
2002年9月16日,全香港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創下10年新低:140家電影院收入總額僅51.6萬港幣,平均每家影院只有三千多塊,每場電影平均只有區區13個觀眾。
到了2003年,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已經從巔峰期的2萬人減少到不足5千人,產量從1993年的242部下降到只有幾十部。電影院都被美國大片占領,本土電影連貼張海報都要看美國片商的臉色。
導演朱延平說,當時他跟一個熟識的影院老板求情,想給自己的電影貼張海報。老板很為難,雖然《哈利·波特》可以貼八張,《指環王》可以貼七張,但是給本土電影貼,美國片商能叫他的影院關門。
最後,朱延平的兩張海報貼到了電梯間的地上。如果地上有錢撿,估計能被看到。
這時,《英雄》的熱映讓香港電影人達成了一致看法:要麽北上,要麽等死。
2003年6月,CEPA正式生效。從那個時候起,香港電影不再被列入進口片限額,只要劇情和內地有關,通過審批後就能和內地電影一樣在全國院線上映。同時,合拍片的港方主創人員數量不再受限,但要保證主要演員里,來自內地的占到三分之一。
在這之後陳可辛、徐克、林超賢等等都開始了北上。
中間的苦楚是他們難以想象的,後來北上的香港導演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一部好看的主旋律電影,可以得到的支持是巨大的」。
後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了一個消息,中央相關部委對香港電影頒布了五項利好政策,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合拍片里內地演員和內地元素的占比被取消了。
審查製度是阻礙的因素嗎?
我認為市場才是。
為什麽現在港片總是熟悉的老面孔?
其實港片的黃金年代並不是徹底完蛋了,還是有很多港片在堅守著,但是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老演員和新演員之間的斷層。
老演員持續在臺前表演,新演員總是得不到機會表現自己,久而久之觀眾們也只想看到老演員的表演,換上來一個新演員當主角反而不習慣。捧起來的有前途的也都最後轉行了。
尾言
我最為可惜的是那時候的港味正在逐漸消退,真的無法再重現當年那種叉燒飯般的港味了。
不過留下來的寶貴的佳片也一樣值得我們反復回味。
邏輯謬誤
謬誤:謬誤指的是不恰當的推理思路,為了讓一個論證有效並健全,這個論證的所有前提和推理必須正確,在生活中,彌漫著大量的邏輯謬誤。
社區的六個階段
一個社區,往往會經歷這樣幾個階段。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目前商業銀行在區塊鏈技術上運用的技術主要是銀行和企業之間的聯盟鏈。
幸福論
「為什麽我這麽倒黴啊」、「為什麽每一件事情是順利的呢」、「每天好煩躁啊」。似乎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刻起就有了煩惱,大了總會覺得世界上獲得幸福是不可能的。
曾經的符號
「敲開售報亭的窗口...售報亭——時代的相機」,這一段話出自八十年代的一篇文章《窗口》。一個個綠色的小亭子,曾經是城市的符號,是城市的眼睛,風翻書葉常交案,亭外屋檐下的風鈴,人文與自然的音樂,這何嘗也不是一種浪漫,一個個小小的報刊亭,串起一座城的文化靈魂,在忙碌的人們駐足歇腳的同時給提供著精神的食糧和心靈的慰藉。
俠
「他進入了一個夢鄉,那里的稻穗比高粱還高,穗粒比花生還大。風輕輕吹過,他戴著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涼。」1949年,一個年輕人被西南農學院錄取,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批大學生。年輕的他熱衷遊泳,他見過餓殍,也聽過無數次「金元寶比不上兩個饅頭」的俗語。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共和國「大俠」——袁隆平。
民藝與設計
每次去北京的時候總要去前門的北京無印良品酒店(MUJI HOTEL BEIJING),不光喜歡里面的設計,也喜歡隱藏在背後的理念,在大學自學UI設計的時候,接觸到很多設計師理念,但原研哉「白」的設計理念和深澤直人的無意識設計讓我深受震撼,在現代社會中,或許很多人覺得貴、覺得好看的就是好設計,也不會思考好設計是什麽、設計的後續是什麽,而在老祖宗們那里就給了我們詮釋——這就是民藝。對於設計,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僅以民藝為原點,淺談下對於設計的個人見解。
單面人
1844年,流亡到巴黎的馬克思認識了恩格斯,同時開始撰寫一些論述經濟學和哲學的文章筆記,但生前一直沒有發表。一些手稿一直被雪藏了80多年,直到1927年才被蘇聯發現,於1932年編撰成書出版,書名是《1844年經濟學哲手稿》。26歲青年馬克思這份手稿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青年馬克思提出了一個主題,就是人的「異化」。
阿蘭、孔子和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刻起似乎就有了煩惱,人們每當談起幸福,不禁茫然,幸福更像是現代人生活中的稀缺品,或者就像康德說的那樣:「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
利維坦
有一木書的插圖很有名,圖中一個戴著王冠的巨大怪人,一手持到持仗,身體由無數的人所構成,看著地面渺小的人類,十分魔幻。這幅插圖就出自政治哲學名著--《利維坦》
形全精復,與天為一
不同於西方哲學史,《莊子》你可以把它當做哲理讀,也可以當文學讀
為而不爭
讀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時,有一段話讓我思索良久,「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身後之。